文 | 陆弃
根据伊朗国家电视台和法新社的联合报道,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阿卜杜勒·拉希姆·穆萨维在6月29日罕见发声,公开表达对以色列履行停火承诺的深刻怀疑。这番言论立即揭开了西方媒体所谓“中东重回平静”的表面假象,并将外界的目光重新引向停火协议背后挥之不去的影子——美国。
这份停火协议由美国总统特朗普于6月24日宣布,标志着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历时12天的激烈冲突暂时结束。然而,穆萨维明确表示,伊朗并不相信以色列会履行协议,尽管伊朗没有主动挑起战斗,但在面对所谓“侵略者”时,伊朗“动用了所有力量”,并警告称若再次遭袭,将毫不犹豫地以武力回应。这一“深表怀疑”的表态,犹如冰冷的警钟,敲响了对伊朗而言,停火并非和平的开始,而是另一个欺骗的开始。
穆萨维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过去二十年里,以色列在面对停火协议时,曾多次进行“灵活操作”。从2006年黎以冲突后通过的联合国1701号决议,到2021年加沙冲突的埃及调解协议,再到2023年南黎边境的“军事缓冲提议”,以色列每一次都在西方盟友的支持下签署协议,但往往都能在“国家安全”或“情报先发制人”的名义下突破这些协议的限制,重新点燃冲突。
展开剩余71%而此时,美国总统再次以“调停者”的身份登场,显然是意图借此在2024年选举失利后,重塑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尽管特朗普的“胜利外交”能够在动荡的中东再次上演,然而这一剧本注定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挑战和阻力。
事实上,这场为期12天的冲突远非偶发的地区冲突。从4月初开始,加沙和南黎边境的战斗同时爆发,以色列在北线与真主党交战,在南线则对加沙实施高密度空袭。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在仅仅12天的时间里,超过230名黎巴嫩平民死于战火,其中包括47名儿童。在此过程中,美国不仅没有对以色列施加任何制约,反而持续加大对其军事支持,包括向以色列运送“铁穹”拦截弹和“地狱火”导弹。这种不断的“战术支持”让以色列频频越过红线,彻底丧失了伊朗及其盟友对停火协议的信任。
穆萨维的言论背景正是如此:停火并非目的,实际上这是美国为以色列争取“战略喘息期”的战术安排。伊朗深知这一点,也不愿再陷入西方设下的和平陷阱。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强硬派上升、国防政策日益外延的背景下,德黑兰似乎更愿意承担起地区“反霸代言人”的角色。
穆萨维的言辞不仅是一种战术上的威慑,更是一种政治声明,旨在向所有外部干预者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伊朗不惧怕下一轮冲突,也不会再以绥靖的方式“等待和平”。
与此同时,美国则试图营造出一种“强势调解者”的形象。尽管特朗普在去年大选中败给了拜登,但他仍通过幕后渠道频频介入中东事务。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亲自出面宣布停火协议,而非由拜登政府推动,这不仅是外交的试探,也是一次党派间的较量。特朗普阵营希望通过此举打破拜登政府在调解以哈冲突中的迟缓形象,争取美国右翼及犹太裔选民的支持。然而,这种以选票利益为导向的外交模式不仅不稳固,反而容易引发更大的冲突风险。
更为关键的是,这份停火协议并未触及到根本的矛盾。无论是真主党是否撤出南部阵地,还是以色列是否同意边境缓冲区的设立,都无法解决核心问题——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黎巴嫩等邻国的长期军事存在,以及伊朗主导的什叶派轴心在中东的扩张。眼前看似“暂停”的局面,实际上是即将发生的区域力量重组前的短暂寂静。穆萨维的发言,无疑是在为未来的战局提前做出预判。
从全球视角来看,当前美俄之间的战略对峙不断加剧,乌克兰战局僵持不下,欧盟内部裂痕逐渐加深,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显然已开始削弱。以色列在“美援加持”下的强硬行动究竟能持续多久,真主党与伊朗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轮轮替”,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局势发展的关键变量。
对德黑兰来说,拒绝盲目相信停火协议,保持高度警觉,是对中东残酷现实的一种清醒应对。正如穆萨维所言:“我们不是战争的挑起者,但绝不会容忍侵略。”这番话虽然出自一位军方高层,却几乎代表了整个伊朗体制的立场。如果以色列继续借助美国的战略支持,试图通过不断挑起冲突来争取战争筹码,那么它在下一轮冲突中可能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所谓的“和平协议”如果没有国际制衡,忽视地区现实的政治土壤,终将只能在战火中化为废纸。
中东的和平不会因为一次记者会而到来,也不会因一份纸面协议而真正停战。和平的前提,始终不在于谁先停火,而在于谁愿意真正尊重对方的生存权、主权以及历史上的苦难。伊朗选择保持警惕,正是因为它早已看透了这个地区的规则:宁愿在硝烟中捍卫边界,也不愿在虚假的和平幻象中丧失尊严。
发布于:天津市嘉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