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创新药板块成为市场最亮眼的主线之一。7月18日,在政策利好与资金共振下,板块持续高位震荡,尾盘拉升,强势实现“8连阳”。这一现象背后,是行业底层逻辑的深刻重构与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值得投资者关注。
上涨原因分析
1.政策端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
国家医保局明确创新药不纳入集采的政策基调,消除了市场对价格竞争的担忧。同时,《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基本医保+商保”双轨支付体系,首次将高值创新药纳入商业保险目录,显著拓宽了支付渠道。政策从研发、审批到支付的全链条赋能,有望降低企业商业化风险,提升长期盈利预期。例如,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审批均速已达8.8个月,接近FDA水平,审批效率的提升加速了产品上市周期。
2.国际化突破验证全球竞争力
中国创新药出海正从“license-out(授权交易)”向“全球商业化”进阶。2025年上半年,国内药企海外授权交易超70笔,首付款总额约33亿美元,其中某PD-1双抗出海获12.5亿美元首付创纪录。跨国药企的持续采购行为,验证了国产创新药在靶点设计、临床数据等方面的全球竞争力。例如,1-5月跨国药企在华专利采购金额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凸显中国作为全球创新药策源地的地位。
3.产业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
经过多年研发投入,创新药行业正迎来“厚积薄发”时刻。2024年国内1类新药获批数量达48种,是2018年的5倍以上,2025年上半年已近40种。从业绩看,国内某CXO龙头中报预计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喜人,显示产业链景气度持续上行。更重要的是,部分企业已实现从“研发亏损”到“盈利兑现”的跨越,例如某药企通过海外授权获得的现金流已覆盖全年研发投入。
后市怎么看?
1.长期驱动因素明确
政策支持的持续性(如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技术突破(如AI将研发成本降低45%)以及老龄化带来的需求扩容,共同成为支撑行业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分析指出,2025年或是创新药三年以上投资周期的起点,港股创新药指数近一年涨幅显著,反映出市场对产业趋势的高度认同。
2.短期需留意的风险点
一是估值修复后的波动压力。当前板块PS(市销率)中位数已接近历史均值的1.2倍,部分高弹性标的存在情绪过热风险。二是国际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例如海外临床试验失败或政策壁垒可能引发阶段性回调。投资者需重点关注7月下旬即将召开的全球生物医药峰会,以及8月中报季的业绩兑现情况。
结论
综合来看,创新药板块的强势并非短期情绪驱动,而是政策红利、产业升级与全球化突破的结果。尽管短期涨幅较大可能引发波动,但长期逻辑未发生根本改变。投资者可关注三大方向:一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龙头,二是在ADC、双抗等前沿领域有差异化布局的企业,三是受益于支付体系改革的高临床价值品种。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上述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具体建议,本公司不对使用本资料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若相关内容转载自第三方的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同泰基金的立场,本公司力求内容的准确可靠,但对其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本资料内容的时效截至发布之日,不保证相关信息或观点不发生变更,请以最新信息为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除非另有明确说明,发布内容的版权为同泰基金所有。未经同泰基金的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或修改。
嘉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